10月11日,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在云栖小镇召开,印发了《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吹响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号角,一起来看看杭州要怎么做?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全面推进杭州市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
协同融合发展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的底气来自这里
↓↓↓
2022年,杭州要达成这些目标
↓↓↓
接下来,杭州要这么做
↓↓↓
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推进我市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八八战略”,抢抓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和城市转型发展机遇,聚焦省加快建设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以下简称“三区三中心”)的总体部署,坚持数据驱动、创新引领、融合带动,坚持不懈抓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集中攻坚抓产业数字化,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全产业各领域的深入融合;全面系统抓城市数字化,以城市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支撑,打造多元参与、成果普惠的数字治理“杭州模式”,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提供坚强保障。
二、行动目标
到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各领域数据资源开放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前沿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产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基本实现,政府、社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突破,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和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领跑全国。着力打造“三区三中心”核心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企业和人才集聚地、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城市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
到2022年,按省统计口径,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保持全国领先,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5800亿元,约占全省的5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数字经济领域新增核心发明专利申请8000项以上,其中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以上。在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内容、信息安全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中心。培育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并不断深化应用,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传统产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5%以上。千兆宽带到户实现主城区及县(市)城区的全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Tbps。“城市大脑”在重点行业领域的系统建设基本完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全面确立与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数字化治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聚焦创新引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
1.突破基础前沿关键技术。实施重大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专项,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数据安全、集成电路等领域为重点,加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实施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专项,在数字化制造、数字农业、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政务、数字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自主共性关键技术与国际国家标准,并开发一批重大战略新产品,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和标准体系。
2.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建设,聚焦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高水平建设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学科群和实验室建设。全力支持阿里达摩院、云栖工程院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在“城市大脑”、AI芯片、新型数据库、智联网、智能驾驶、区块链、量子计算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创新成果。
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对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支撑,在云计算、大数据、5G、“城市大脑”、智能网联车、网络安全攻防靶场、量子计算等领域积极承接和推进建设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与试验验证平台。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新型通用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联动,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到2022年,力争建成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各5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各1家,国家级大科学装置1个和国家级实验验证平台5个。
(二)聚焦领军支撑,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集聚地
1.强化企业引育。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融合发展。实施领军企业“鲲鹏计划”,加大对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深化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搭建多层次资本对接平台,推动优质企业股改、挂牌和上市。实施浙商回归“大雁计划”,吸引在外浙商、杭商回乡投资创业。实施高成长性企业“瞪羚计划”,着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深化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雏鹰计划”,打造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群。到2022年,引进培育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10家以上,培育形成规模超千亿的国际一流企业3—5家,上市企业50家以上,“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
2.推动人才汇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断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深入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等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充分发挥院士创新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作用,全力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着力引进和合作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培养和集聚一批高端人才。以深化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设和举办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为载体,培养一批创新人才、集聚一批互联网工程师。支持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交叉学科建设和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实操型人才。到2022年,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50名以上,组建创新人才团队40个以上,培育“数字工匠”1万名以上。
3.深化战略合作。继续深入开展与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网易、新华三等本地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全面深化与科大讯飞、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数字经济领域名企名院名校的战略合作,全力做好精准对接服务,充分发挥其在集聚企业、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和推动优势资源开放、构建生态圈,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项目,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推动名企名院名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新型智慧应用等各类成果在杭先试先行及推广输出。
(三)聚焦扬长补短,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
1.壮大优势产业。抢抓部省市合作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机遇,推动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推动传统电商向跨境电商、社交电商、自营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推动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大数据解决方案研发应用,支持阿里云建设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中心。推动各类基于物联网的集成创新和应用服务,打造世界级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核心软硬件技术,支持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AI Cloud”等各类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和应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心。
2.做强基础产业。聚焦短板弱项,推动数字产业强基。深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芯火”双创基地、青山湖微纳智造小镇等建设,着力引进和布局建设大尺寸、下一代材料和特种先进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之都和全国高端存储芯片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基于万物互联的网络通信设备产业发展,在5G、北斗、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窄带物联网(NB-IoT)、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PWAN)等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培育发展柔性电子产业,强化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结合,推进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拟态防御、态势感知、数据加密等网络安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推动数据安全等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和数据安全服务业中心。
3.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区块链、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加速构建先发优势。推动分布式账本、安全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区块链在商贸金融、民生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杭州区块链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区块链之都。推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核心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加快量子通信沪杭甬干线在金融、政务、商务等领域的试点应用。推动虚拟现实核心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内容制造和分发平台培育,大力推进在动漫游戏、影视娱乐、协同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基于北斗的卫星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打造全国卫星产业中心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4.推动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加快发展融合型数字新产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深入实施部省市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推动汽车控制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中心。大力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着力提升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电,着力推动传统家电和各类电子消费品的智能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军民融合,强化与军工集团、院所的精准对接,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合作共建一批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到2022年,认定并推广首台(套)智能化技术装备产品100项以上,推动实施数字经济军民融合重点项目50项以上。
(四)聚焦融合带动,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
1.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万企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SupET等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面向特定行业、场景的工业APP,推动大中小微企业深度应用。继续深化“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大力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联动推进“标准化+”“品牌+”“设计+”,打造一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数字工程服务公司。到2022年,培育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1个,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3个,数字工程服务公司200家以上;新增工厂物联网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00个以上,累计上云企业达到15万家以上;打造“无人车间”100个、智能工厂50家,培育上云标杆、“互联网+”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应用试点示范企业1000家以上。
2.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积极培育数字化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金融、文创等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实施“新外贸新服务新制造”计划,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升级版;会同阿里巴巴共同推进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全球化布局落地,推动秘书处落户杭州,着力提升eWTP杭州实验区发展水平;加快推广智能仓储,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打造世界级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全面推广新零售,以延安路“新零售”大街建设为样板,培育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示范街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加快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融合应用,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深化“移动支付之城”建设,加快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的广领域覆盖和全球化拓展;深化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构建财富管理产业链和金融生态圈。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文化和科技融合、动漫游戏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到2022年,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2—3家,建设新零售示范街区20个以上,培育新零售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移动支付之城”建设实现全市全覆盖。
3.提升农业数字化能力。加快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加快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系统、农业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和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村物流系统,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加快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和农企征信平台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查询机制。推动各类农产品集配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和经营秩序。到2022家,建成电商示范村200个以上、数字农业示范园区10个以上,完成农产品集配中心和批发市场数字化改造提升10个以上。
4.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发挥集成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势,加快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积极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推动生产资源共享,支持企业构建一批生产设备和办公空间等共享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打造一批知识技术服务众包平台,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集科研仪器、科研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推动高校科研力量和产业紧缺人才共享,大力发展新型兼职、人才众包等模式。推进农田、农机、农技及扶贫资源等涉农资源共享,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有序推动交通出行、房屋租赁、教育医疗、物流快递等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供需高效对接。到2022年,建成具有全国或行业影响力的共享经济平台5家以上,具有引领作用的区域性共享经济平台20家以上,支撑1000个以上双创项目落地。
(五)聚焦“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
1.深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以“城市大脑”建设统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应用计划,将“城市大脑”打造成为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基础设施。着力强化云计算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动城市各类数据加速向“城市大脑”汇聚;加大数据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城市大脑”的算力支撑。以“城市大脑”为载体,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加大各领域新型数据、算法平台、试验场景的开发开放力度,形成“主体多元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专业化”的市场化建设模式。全面深化“城市大脑”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开发部署和普及应用,实现城市运营管理创新。加快我市“城市大脑”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数字化城市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输出,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在城市管理运营方面,到2019年,“城市大脑”在交通治理领域应用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到2020年,城管、医疗、房管、安监、市场监管等领域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行;到2022年,治安防控系统基本建成,城管、房管、安监、市场监管等领域应用实现全市全覆盖,亚运、旅游、环保、消防等领域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行,“城市大脑”成为智能亚运的最大亮点。
2.促进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优化提升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加快建设国际化区域通信枢纽;实施“千兆智联”“NB-IoT推广应用”“IPv6规模化部署”“LPWAN智慧小区”等专项行动,提升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开展下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加快5G技术研发试验和网络部署,推进5G率先商用,打造“5G第一城”;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促进4G网络深度覆盖和光纤宽带提速。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云计算数据中心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开展传统数据中心整合改造试点,推动集约智能绿色化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市政设施管理感知网络系统。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流动监管水平,打造基于主动防御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3.促进民生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社会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化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信用免押金之城”。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信用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传统公共服务信息与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等信息的汇聚融合,重点发展智慧出行、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