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的主题标语,它深刻的印在每个参观者的脑海中,为那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展会赋予了城市的印记。
城市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聚居形式之一,在经济范畴上也是有效的规模经济组织形式。因此,从城市出现的那一天起,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通过高效的布局、管理和运维,产生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所有的城市管理者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当前,由信息通信技术引发的变革正在发生,迅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功能和内涵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集中未必代表高效,规模未必带来效益,相反的,分散可能意味着独立创新,小批量可能产生极致化的体验。总之,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大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小到个人的生活作息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城市依然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和更大发展的载体,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果离开了这个本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重心逐步从初期基础设施向城市功能提升转变,有几方面的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泛在化的趋势。
泛在化已经超出了网络的范畴,成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泛在的网络已不仅仅要解决人 与人的交流,更需要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即达到“万物互联”的境界。由于网络的泛在和物物互联,多维度交流所产生的数据变得日益纷繁且杂乱无章,要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变,就需要泛在化的计算能力的支撑,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围绕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可视化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此外,应用和服务的泛在化将变得越来越明显,某一项服务将支持多个渠道接入。事实上,近期吸引了大量投资机构关注的O2O模式,其核心就是要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二是融合化的趋势。
如果说泛在化体现了外延性的变化,融合化就体现了内涵式的转变。
在技术层面,信息通信技术正在由“硬”变“软”,除了底层支撑技术外,软件和硬件的界限变得模糊,两者融合推动了XaaS在网络、平台、软件等各个层面的快速应用和部署。对于用户而言,IT将变得和能源供应一样“不专业”,按需使用、按用收费的模式降低了IT部署的成本,这意味着智慧城市的建设部署速度将大大加快。
在应用层面,关联性服务的融合将逐步加快,并率先在市场化较高的领域得到推广。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的精准营销,将会促成顾客在喝咖啡的间隙完成一次商品购买;又比如在手机等终端上预约餐饮服务的同时,完成交通路径规划,以及停车位的查询和预订。随着应用的融合,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需求将快速释放,这一方面促进了政府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政府开放数据,供市场主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商业化服务模式。
在战略层面,信息技术将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国家近期提出“互联网+”战略,包括之前提“两化融合”,我理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网络和信息技术内化为相关领域的核心能力,改变信息化与传统业务“两张皮”的窘境。这方面还有很多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但趋势已经形成。
三是普惠化的趋势。
十年前在上海召开的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上,专门有一个议题讨论“数字差距”问题,当时很时髦的话题到现在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谓“数字差距”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认知水平、技术能力、获取条件等原因,造成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间享受信息化服务的程度和水平不均衡。首先是城乡区域人群的普惠问题。随着网络覆盖基本完成,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无论丰富性还是专业性,都与中心城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与农村人群的信息化素养和接受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缺乏支撑应用的商业模式。因此,政府有责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做好托底的政策,并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应用服务环境,引导企业投入并开发新的市场。第二个是不同代际人群的普惠问题,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打车软件的应用剥夺了老年人平等享受服务的权利。对于企业而言,在传统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发掘面向中老年用户的蓝海是一个市场敏锐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则需要循序渐进的加强信息化技能的普及宣传。还有很重要的是残障人群的普惠问题。
在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这些都将是非常重要并有待开发的领域。
扫一扫 关注银江公众号
关注投资者关系公众号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九龙大道 中国智谷·富春园区
版权所有 © 银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09109232-1号